倭形竹

倭形竹( 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)为箣竹超族(BAMBUSATAE,又名簕竹超族),倭竹族( SHIBATAEEAE Nakai )大节竹属(Indosasa McClure)。

在植物智(中国植物志网络版)中将倭形竹归为摆竹(Indosasa acutiligulata Z. P. Wang et G. H. Ye ),现已更正。但倭形竹的形态描述信息仍未更正,仍为摆竹信息。以下对于倭形竹的形态描述参考易同培先生所编写的《中国竹类图志》及网络资料。

秆高1.6~2m,直径0.8cm左右,节间长为10~20cm,无毛,靠近顶部的几节发生强烈的“之”字形膝曲,部分节间极度短缩,亦折曲,中空;秆环显著肿大,杆每节分枝3,不等粗,开展。箨鞘早落,背面无毛,微披白粉边缘向顶端生小纤毛。箨耳微小,由箨片基部延展形成;被糙毛,䍁毛少而细;箨舌很矮。弧形,背面被糙毛,边缘生短小纤毛。箨叶披针形,外翻淡紫红色,上面稍短糙。小枝具叶一到二,无叶耳和鞘口䍁毛。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~10cm,宽1~1.8cm,无毛。笋期五月。

倭形竹是莫古礼教授与1940年在岭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新种,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制约,采集的样本仅为花枝和枝叶等部位,缺少笋期的主要识别特征。这给该竹种在花期以外的时间的鉴别带来了难度。

我国早期对该种的描述也是类似莫古礼教授对于花枝和枝叶的描述。但在后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对于该种的营养器官的描述,对“倭形竹”所对应的形态特征的分歧由此产生。

张文燕等(1999)认为倭形竹和摆竹不是同一种。理由为:

  • 1.倭形竹和摆竹株高、秆径等差异大。在安吉竹博园中在1984年引种,经精心栽培的倭形竹株高仍为0.5~2m左右,秆径为0.5~0.8cm,节间长为10~20cm。但自然条件下,摆竹虽然存在矮小植株,但正常株高可达15m,秆径为5~10cm,中部的节间长为40~50cm。
  • 2.倭形竹不具斑点或斑纹,摆竹的老秆常具不规则的褐紫色的斑点或斑纹。
  • 3.倭形竹顶部节间骤短,发生膝曲或折曲,摆竹的秆并不发生强烈的变形。
倭形竹的枝梢
倭形竹的竹丛
倭形竹的分枝
倭形竹竹秆

参考资料: